咸鱼老五绑定读书系统(清穿)(15)

作者:拙元 阅读记录

小太监领了赏,刚踏出乾清门,就瞧见了三位阿哥有说有笑地走来。

胤禛皱眉,这小太监是他院里伺候的,怎么跑乾清宫来了。

小太监也没想到在这儿碰上自家主子爷,慌里慌张的上前请安。

胤禛见他这幅样子,猜到了几分。于是没说什么,打发他先回去。

胤祺则还没反应过来,他见四哥忧心忡忡,以为他不敢问,于是等三人给康熙请过安后,就替四哥问道:“我刚瞧见四哥身边的小太监了?他来乾清宫做什么?”

胤禛:“……”

康熙:“……”就没见过比胤祺更没眼力见儿的小孩,他轻咳一声,言简意赅地解释道:“朕关心你们的起居,叫他来问问。”

胤祺闻言,看向胤禛,意思是这下可以放心了吧。

一旁瞧着的胤祉,差点笑出声,老四终于也被老五坑了一回。

“你们三个一块过来有什么事儿?”康熙开门见山地问道,除了太子,其他阿哥们很少主动往乾清宫来。

三兄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,最后还是胤禛先开了口:“听闻汗阿玛在和南大人学洋文?”

康熙点头,“怎么?你们也想学?”

胤祉和胤禛异口同声地应是。

康熙看向只张嘴没发出声音的胤祺,“老五不想学?”

胤祺忙道:“儿子想学,只是儿子连汉文都没说明白,没法学。毕竟会洋文的师父满文都不太好,没法儿教我。”

胤祉简直服了五弟,非鼓动他们学洋文,结果自己不学,还什么师父教不了他,不会汉文好像是很骄傲的事情一样。

胤禛下午已经听过胤祺的借口了,这会儿倒是很淡定。他也觉得胤祺不着急学洋文。

康熙道:“你们现在的功课已经不少了,朕担心你们精力不够。不如过两年,而且这洋文也有好多种,什么拉丁文,英文,意大利文。”康熙出于好奇,每一种都学了几句。

胤禛道:“儿子以为朝中现在非常需要会洋文的人,不仅能和洋人交流,还要能读懂他们的书。皇子和宗室子弟不用考科举,是最有精力学洋文的。”

胤祺在旁边附和点头,叫上他四哥真是个明智的决定。

康熙挑了挑眉,盯着胤禛那张稚气未脱的小脸看了片刻,“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?”

胤禛摇头,看向胤祺。

胤祺则把自己编的那个梦说了一遍,“……这些传教士们仗着我们对西洋一无所知,就信口开河,连汗阿玛都敢骗,真是太气人了。”

康熙看向胤禛,“你就因为老五的一个梦,想到要学洋文?”

“是五弟想的。”胤禛没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。

胤祺道:“他们能派传教士来,我们也派人去,说不定就能发现他们那里的好东西呢。像西瓜、番茄、番薯这些东西,不都是从外面带进来的吗?”

康熙:“你让别人学洋文是去外面找吃的?”

胤祺:“……吃的很重要哇,听玛嬷说好多老百姓就是靠番薯、土豆才不饿肚子的。说不定他们还有更好的东西,只是传教士们不舍得带过来。”

“他们能有什么好东西,不过是些奇技淫巧。”康熙不屑道,他对这些的兴趣,就像有些人喜欢养花逗鸟一样,没太当真。

胤祉觉得自己作为哥哥,还是得说点什么,下西洋费时费钱还危险,只为了对西洋的好奇跑一趟实在不值。去一趟总得带回点实际的利益,汗阿玛才愿意。“听说南方有不少人和洋人做生意,那些洋玩意卖的老贵,如果我们派些匠人去西洋,把他们的技术都学会,以后就不用花那个冤枉钱买他们的东西了。”

康熙若有所思,洋人的东西并不复杂,像那个西洋钟才传入没多久,内务府的匠人们就仿造出来了。如果让他们去西洋走一趟,三五年应该就能把他们的技术都学过来。“那万一派去的匠人不回来了呢?就像南大人他们,以后也没打算回去。”

胤祺道:“跟他们说,学成回来可以做官。”

这还是他从话本里看到的,大清后来也派好几批学生去国外读书,学成归国后当了官,只是为时已晚,大清已经落后了。

胤祺不知道西洋现在是个什么样子,兴许那些厉害的东西还没发明出来。但早点去总没坏处。

胤禛眼睛一亮,看向胤祺,五弟好聪明。

康熙也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,老五最近聪明许多,大概是快开窍了。他就说,他的儿子里不可能有笨蛋。康熙道:“学洋文的事儿朕回头和南大人商量商量,至于派人下西洋么……”这可不是件小事,更要仔细斟酌了。

打发走他们三个,康熙随手翻了翻最近在背的英文单词。

英文和满文形式有点像,学起来不难。给阿哥们安排上倒是简单,只是之前不觉得洋文有多重要,也就一直没安排。

但老四说得对,其他的小孩要考科举,自然要以四书五经为主,皇子们不用走仕途,读四书五经只是为了了解儒家思想,用不着学得多深,完全可以省下精力学一学洋文,还有西洋所谓的“数学”、“科学”。

以后若是真的派了匠人或八旗子弟去西方留学,总该有人能管理他们,因此,皇子们学习这些是很有必要的。。

前几天俄罗斯使臣送来了求和书,让他们从尼布楚撤兵。之后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交涉,这中间因为语言不通,还得荷兰的传教士在中间当翻译。

要是他们大清多几个懂外务的官员或皇子。在这件事情上也不至于这么被动了。

次日,康熙就召见几名大学士,商量起派人留洋的事情。康熙打算选三批人学习西学,一是皇子和宗室子弟,二是八旗子弟,三是会手艺的匠人。分别从官学、国子监和内务府包衣中选拔。

户部第一个反对,表示培养人才的费用加上送他们下西洋的费用,远远大于他们能给朝廷带来的回报。现在国库可不富裕,没必要折腾这种没用的事儿。

康熙早料到户部会反对,大手一挥:“知道国库没钱,从朕的私库拿银子。”

皇上拿自己的钱折腾,官员们也就无话可说了。

康熙又专门召见了官学、国子监和内务府的官员商议选拔标准,国子监祭酒鄂拜提了好几条让康熙满意的建议。

鄂拜虽是满人,却是靠科举一步步考出来的,身上一股儒生的清正之气。康熙还挺欣赏他。

商议完这件事,康熙就和鄂拜闲聊了两句,这才知道他的三子鄂尔泰比胤祺小一岁,已经开始读四书五经了,聪明好学。

康熙能从鄂拜的话中感受到他对这个儿子十分满意,于是心念一动,让鄂拜明日把鄂尔泰带进宫来瞧瞧,若是真如鄂拜所说,倒是可以给胤祺当哈哈珠子。

第014章

有了胤褆和胤祉的前车之鉴,康熙决定一改之前的惯例,给胤祺选俩年纪小一点的哈哈珠子。

那些八旗子弟才十来岁就已经知道帮着家族谋利益了,挑唆自家主子爷参与党争。

胤褆那么大了都能被他们忽悠,胤祉聪明敏锐,也没看住手下的哈哈珠子投靠太子。胤祺这样的傻孩子,肯定更盯不住这些人,八成会被他们拿来当枪使。

偏偏胤祺汉文不好,只能选满人的子弟。鄂拜家简直是完美的人选,一来他们家在旗人之中没有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,更不拉帮结派,二来鄂尔泰比胤祺小一岁,对政治上的事儿还不了解,俩小孩在一块能起到互相督促的目的,康熙就满足了。

次日一早,康熙见了鄂尔泰更加满意,这小孩和他父亲一样,不苟言笑,端正守礼。正好可以带一带满脑子都是吃喝玩乐的老五。

于是,胤祺的第一个哈哈珠子就定了下来。

鄂尔泰听说能进宫做皇子伴读,小脸上也没什么表情,非常的宠辱不惊。鄂拜心里甚至不太乐意,他觉得儿子进宫读书肯定会分心,进度不如在家那么快。

上一篇:身为假酒的我 下一篇:[原神]蒙德情话

同类小说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