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重紫(775)

纪咏脸色铁青。

马友明迷迷糊糊地看着宋墨要离开,趔趄着起身跟了过去,道:“世子爷,您去哪儿?”

宋墨扶住了马友明,吩咐陈核:“马大人喝得有点多了,你去跟管事的说一声,给马大人安排一个地方歇一歇。”

陈核恭声应是,过去扶马友明。

马友明却突然急了起来,他挥舞着手臂,差点打在了陈核的脸上。

“我没事,我没事!”他想抓住宋墨的胳膊,却有点看不清楚眼前的人,抓了几次都错过了,“世子爷,我实际上是来找您的……却一直没有机会,您不知道,我这些天过的可真不是人过的日子……世子爷,我知道您是聪明人,您出入宫闱就像出入您自个儿的家里一样,我就想讨您一句话……我不聪明,可我会跟着聪明人走啊……上刀山下火海,我都跟着您……”

他拍着胸脯,“砰砰”作响。

宋墨却在他说出那句“您出入宫闱就像出入您自个儿的家一样”的时候看见纪咏和知宾先生走了出来,他顾不得细想马友明的话,低声喝斥陈核“还不快给马大人安置个合适的地方”,甩手走了。

陈核连拉带拽地把马友明给弄走了。

纪咏目光微寒。

那知宾先生却不知死活地羡慕道:“这人啊,做到了英国公世子爷的份上,就算是没枉活一生了。您瞧那个马大人,从三品的武官,可在世子爷面前还得拍胸脯表忠心……世子爷据说今年才十七岁,您再看和他同龄的那些人,还不知道在哪里悬梁刺股地苦读,想博个功名呢?可就算是他们能少年中举,可若是想像世子爷这样,只怕是努力一辈子也未必能如愿以偿!”话说到最后,语气已带着几分唏嘘。

纪咏没有说话,望着宋墨远去的方向目光却越发的冰冷。

《文华大训》得到了皇上的赞誉,余励也没有居功,在皇上面前把几个和他一起编书的人都称赞了一番,特别是年纪最轻的纪咏,既有探花的名头,又有机敏的眼神,让余励觉得他前途无量,想和他结了这善缘,对他尤为嘉奖。

皇上心悦,特宣了纪咏进殿,闲聊了几句。

纪咏以为这件事就这样完了。

谁知道前几天皇上下旨让翰林院整理《周礼合训》,特命他也参与修正。

曾祖父闻言大悦,提醒他:“这是个机会,一个让你名留青史的机会,你一定要好好把握!”

伯父和父亲也喜不自胜,一个恨不得把家里的好东西都摆到他面前求他挑选;另一个则走路都怕脚步重了会打扰到他,让他不胜其烦,很想找个人说说话。偏偏身边的人都异口同声地夸赞他:“你年纪轻轻的,不仅得了探花的名衔,还有两次机会参与有皇上作序的文集整理,本朝文坛,注定会留下你浓墨重彩的一笔。”

言下之意,他就是在翰林院做一辈子的编修也是值得骄傲的。

今天余励把他叫去,又是如此这般地老生常谈了一番,让他心里烦闷透顶,思忖着自己要是真的就这样被困在翰林院里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地修书,还不如死了算了。

第三百七十二章抱怨

纪咏不想干了。

可若是他不干了,别看曾祖父处处维护着他,只怕会第一个不饶他。

公中的月例,纪家的资源,绝不会再向他倾斜。

就凭他探花的名头,凭他修了《文华大训》的资历,又能干些什么呢?

他在翰林院里琢磨了半天。

首先这吃穿用度不能少,不然这日子过得还有什么意思?

其次是小厮仆妇得养着,难道还要他自己去端茶倒水不成?

再就是四处游历的银子要充足,他可不想靠着什么润笔费之类的微薄进项看人眼色过日子。

说来说去,都是银子作怪。

怎样才能弄到银子呢?

纪咏有些心不在焉地回了玉桥胡同。

路上看到有人家在办喜事。

他原准备绕道而行。

却听见看热闹的人说着什么“是个西北来的地方官,借了英国公府的宅子招女婿”之类的话,他想起前几天母亲含糊其辞地说着什么“这么巧,可千万别碰个正着”的话。

他伫足沉思。

应该是窦昭的舅舅赵思嫁女儿。

以窦昭和她舅舅的感情,她肯定会去帮忙的。

这件事要不要和窦昭说说呢?

念头闪过,他的脚已自有主张地迈进了张灯结彩的如意门。

没想到窦昭没见着,却先见着了宋墨。

真是倒霉啊!

纪咏摸了摸有些发沉的额头,问知宾先生:“赵大人在哪里?我有话跟他说。”

上一篇:美人温雅/妾本温雅 下一篇:凤凰诏

吱吱小说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