难消帝王恩+番外(23)

作者:九月流火 阅读记录

后院失火整个太守府都被闹得鸡飞狗跳的虞文竣勉强地笑了笑:“没错,你说得甚对。”

他们二人围绕着慕容檐谈论片刻,不可避免又回到如今的局势上:“常山王横征暴敛,倒行逆施,堂堂帝王,竟然能干出去街上横掠砸抢之事,若是百姓稍微露出一点不忿之态,他就会命人将其砍死,此等昏聩之主,怎可宇御治天下?而偏偏其出宫时间不定,全然凭借他的心意,百姓即便想躲也不知从何躲起,如今邺城人人自危,百业凋敝,真是苍生之难,国之不幸啊!”

提起现在这位皇帝,虞文竣和文夫子都叹气。虞文竣叹息:“太子在世时仁厚,举国都将希望放在他身上,谁能知竟因为小人告密,而导致东宫罹难呢?幸好太子还留下了血脉,现在虽然无人敢说,可是举国上下,都等着公子呢。”

没错,以常山王这暴虐荒唐、宠幸小人的架势,起兵争讨只是时间问题。他们现在要做的,就是保护慕容檐平安长大,以及,等一个合适的时机。

“现在公子十五,身量尚未张开,还可以乔装成女子,但是等他再长一长,最多两年,恐怕就不行了。”文夫子和虞文竣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忧虑。虽然慕容檐最恨别人这样说,可是他真的长得漂亮极了,现在年纪还小,少年人骨架纤细雌雄莫辩,尚可以强行说成女子。一般人谁会去怀疑旁人的性别,众人先入为主,只会觉得这个“女子”相貌英气。但是等慕容檐继续发育,骨骼展开,个子拔高,到时候他仅是身高一项,就没法糊弄过去了。

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,政变起兵最重要的就是时机,短短两年内,他们能否积蓄足够兵力,并且找到常山王引起众怒、众望所归的起兵契机呢?

虞文竣和文夫子相对沉默,过了片刻,虞文竣说:“我们至少还有两年准备时间,走一步看一步吧。现在,先教导公子诗书礼仪、治国之策为要。”

文夫子思绪豁然开朗,长长舒了口气道:“虞兄此言极是,是我杞人忧天了。”

虞文竣和文武夫子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慕容檐的消息,而慕容檐和虞清嘉鸡飞狗跳的同窗时光,也在水漏滴滴答答的声音中过去。天气变热又渐渐转凉,初秋之风吹起的时候,太守府里突然接到一封涂红的书信。

“青州广陵郡太守虞文竣志善生温,自上任来勤政爱民,教化百姓,左右闻之……现迁兖州司马,即日赴令。”

竟然是虞文竣的调遣令,虞文竣在广陵为政两年,突然冷不丁地,要被调到兖州去。

第9章 敌袭

虞文竣向来疏于结识同僚上司,也不屑于用时人常见的方式活动官位,冷不丁的,怎么就会被兖州刺史发现,并且将其提拔为司马了吗?

如果说这里面没有人为的手脚,虞文竣无论如何都不能信。

他想起兖州屋舍连绵的虞家老宅,想起独断专行的祖母,想起家族根深蒂固的门第之间,深深叹了口气。

他想过自己一意孤行会惹长辈不喜,可是如今他已经进入而立之年,膝下女儿也十四岁了,虞文竣还真没想到,家族竟然会枉顾他的意愿,连问都不问一声,直接插手他的仕途。

然而现在,虞文竣对自己被家族操纵的不满已经微乎其微,他全部心神都放在琅琊王身上。

琅琊王来广陵郡本就是为了避人耳目,如果虞文竣被调回兖州,祖宅人多眼杂,公子的伪装可如何是好?

虞文竣写信向朋友、世交打听了许久,但受到的回复都不乐观。如果在调令没有下来之前,他们托人情活动尚有可能,但是朝廷正式调遣书已发,在京城吏部备了案,恐怕,是没法更改了。

友人们对虞文竣的做法很不理解,从偏僻的中郡太守调为上州司马是大好事,何故忧心忡忡?

虞清嘉跪坐在榻上,听父亲忧虑地叹气:“我实在没料到,老君竟然专横至斯,这样大的事情,她竟然问都不问一声,直接就替我做了决定。而立之年还要被祖母操纵,我实在无颜面对众人。”

虞文竣长吁短叹,虞清嘉看着不忍心,轻轻说:“父亲,家族罔顾你的政治抱负肆意弄权,你亦是受害者,你不必感到自责。”

虞文竣摇头,他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了,他并不关心自己,他只觉得对不起女儿和公子。慕容檐也在场,他慢悠悠地倒了一杯酪浆,说:“调令已经发下来了,强行推脱才会让人怀疑。兖州毕竟有更多名门政客,大隐隐于市,或许这样也好。”

虞文竣听懂了慕容檐的话,事已至此,也只能这样走下去了。或许琅琊王说得对,兖州底蕴深厚名门林立,公子随着他们迁入兖州,更利于培植势力积蓄力量。只是这样,慕容檐的身份伪装就更要精心了,这对最恨别人说他容貌的琅琊王来说,无疑是种自虐般的克制。

同类小说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