搞钱直播,在线吃瓜(94)

作者:译之 阅读记录

说罢,他在地上留下了点东西,径自离开。

黄二郎哪管他说了什么,连滚带爬冲上去捡黄大郎放下之物,见是一小包银钱,瞬时开心得找不着北了,很快也消失在孟时的直播视野里。

“黄大郎还是心软诶,这种弟弟,不要管了啦!”直播间里的粉丝们很铁不成钢。

孟时心里却觉得异样,黄大郎最后那话,那眼神,实在不像心软的样子。

可他终究还是放了钱,大约还是放不下吧。

孟时心里谓叹一声,跟阮二蛋一起将新的种子装好,跳上牛车,往西家村而去。

第77章 瓜瓜瓜瓜瓜

地里的小叶茼蒿大多要成熟了, 这两日便得采摘,几个农户瞧了眼黄大娘,为了保险起见, 决定每家出一个人,轮流巡逻,尤其是夜间,确保田地里绝不再出那样的事。

孟时这边也派出了阮二蛋, 他身手好、脚程快,非常适合这项工作。

另外,有狗的人家也牵来了自家的大黄狗, 如果遇上要偷菜毁菜的, 直接放狗去咬,看谁还敢打坏主意。

几人的主意非常奏效, 小叶茼蒿成熟时, 还真有听说冬菜好处的人企图来菜地偷抢,最后被阮二蛋一脚踢折了小腿骨,还被狗追咬了十里地,别提有多凄惨。

这天, 终于到了采收的时候, 孟时又请来了潘启,他带了两名衙役进驻, 来给冬菜的采收镇场子。

潘启搓搓手, 这都快四九了,西家村这些人还真是有干劲,这么冷的天不去老婆孩子热炕头, 还日日泡在地里头耕种,要不是孟时盛情邀请, 又有裕氏在旁,他才不出工。

冬天还是窝在县衙里面最舒服,不,一年四季都是窝在县衙里头最舒服。

有潘启和衙役镇场子,小叶茼蒿的采收非常顺利,临走时村民都散了,孟时将两张交子塞进了潘启手里。

“天气冷,请潘吏喝口热茶的。”孟时自然道。

潘启诧异,很快将交子收进袖子里,捻开摸了摸,凭手感像是十贯钱的。

“上回的事,多谢潘吏了,这次也是。”孟时又道,“以后恐怕还要麻烦您。”

交子在手,寒风也不那么刺骨了,潘启直了直歪斜的身姿,拱手道:“举手之劳而已,孟娘子太客气了,这都是我们应当做的。”

“潘吏一心为民,村民们心里都是知道的,也是感激的。”孟时道。

这话听着可真舒心,潘启一时间忘乎所以,笑着道:“好说好说,往后还有事,尽管叫人来衙门找我。”

“真的啊?”孟时欣喜,“那先谢谢潘吏了。”

孟时又让蔡阿曼拿了三斗小叶茼蒿,潘启和两个衙役一人一斗,这回不仅是潘启,另外两个被叫来吹风的衙役也笑开了花。

这可是小叶茼蒿啊,近日里多少豪门大户在争相抢的东西。

要是躲在衙门里享清福的那几个家伙知道他们出工还能拿到这个,肯定连火也不烤了,抢着来给孟娘子镇场子。

得回去好生炫耀一番,看他们还躲不躲懒!

“再过五日樱桃萝卜也要丰收了,还得再麻烦三位。”孟时趁机说道。

这时三人哪里还有推脱的,都连忙道好,主动跟孟时约定好时间,这才带着钱和珍贵的小叶茼蒿心满意足地离开。

定下这件事,孟时也心情不错,跟顾迟秋往家走去。

*

杨嫂子家的小叶茼蒿是所有农户里最多的,称量完结好账,她家足足拿到了八贯有余,加上贴补的那一贯钱,足有九贯。

这么多钱,足够普通人家殷实地过上大半年了。

拿到钱起,杨嫂子就跟自家男人盘算起了大儿子的聘礼,后日就是上门提亲的日子,他们要快快把东西备齐才是。

临走前,杨嫂子却又注意到一旁佝偻的黄大娘。

短短几日,她似乎又老了一些。

按照约定,这一回收的菜钱都算杨家的,所以黄大娘只有一贯贴补的钱,而那一贯钱刚才也被突然出现的黄二郎抢走了。

眼看就要过年了,家里没有钱的人家别说吃肉,连个吃饱穿暖的念头都是奢望。

到底做了许多年邻居,见到黄大娘这样,杨嫂子也于心不忍。

不过,她家大郎议亲的钱不能动,最后,她拿出了五百文塞给黄大娘,叮嘱道:“别让你家二郎知道。”

黄大娘张口想说什么,杨嫂子也不给她机会,这婆娘难听的话可太多了,她才不想给了钱还受气,当下带着家里人离开。

原地的黄大娘用手捂起尚有余温的铜板,麻木地看着杨嫂子一家离去的方向,她嘴唇张了张,最终还是没有吐出半个字来。

*

冬菜的抢夺战有些惨烈,樱桃萝卜的消息刚传出,立刻有人上门预订。

第二茬小白菜和小叶茼蒿也接连推出,裕氏冬菜的名头越发响亮,连凉州城那儿都有人家来定,只可惜路途太过遥远,考虑到保鲜,最终只能作罢。

时间一晃就到了过年。

顾家人少,庄氏、孟时、顾迟秋,还有两个小的,五人一起吃了顿鸡鸭鱼肉和蔬菜俱全的年夜饭。

孟时夫妻又给蔡阿蛮和阮二蛋包了红包,惹得两个小的兴奋得在雪地里打滚。

年初一,顾迟秋陪着孟时回娘家。

孟家人难得那么齐全。

互相拜了年,又给了小辈们红包,一起吃了顿团圆饭。

孟三嫂跟孟时亲近,吃饭的时候坐在她左手边,五娘则坐在她右边,孟二嫂在她对面闷头吃饭,除了要做事,根本不抬头瞅一眼。

孟阿娘也不搭理这个大儿媳,只跟两个女儿还有孟三嫂说话。

男人的桌上也差不多,孟二郎仿佛是个隐形人,孟三郎独得孟老爹青眼,还有到哪里都格外打眼的顾迟秋。

“己亥年了。”吃完饭,孟三嫂拉孟时到一旁说话。

“怎么了?”孟时疑惑,孟三嫂提到这个年份的时候神情特别郑重。

孟三嫂一拍孟时的手臂,道:“你不会不知道吧?今年有秋闱啊,三年一次!”

孟时恍然。

是了,今年秋天是三年一度的解试,也就是考举人。若是考上,便可参加明年春天的在长安举办的会试。

她只记得原著顾迟秋参加的春闱是在癸卯年,以为还有四年多,却忘了即将到来的庚子年也有一场春闱,那今年可不就是有秋闱么?

“五月份是县试,我跟三郎说好了,若是能考上,就直接去曳州解试,父亲也同意。”孟三嫂道。

现在孟家的人都全力支持孟三郎读书,所以他说要考解试,绝没有不赞成的。

“你家顾郎什么打算?去考吗?”孟三嫂问。

顾迟秋已经是秀才了,三年前的秋闱因为顾举人逝世没能参加,这回自然不应该错过。

孟时瞧了眼跟孟三郎说话的顾迟秋,他从没提过这些。

“你们怕不是没有打算过吧?”孟三嫂看出了孟时的茫然,不赞同道,“夫妇一体,他若是不上心,你也该提点着,你家顾郎从小就有神童之名,不能虚耗了。”

孟三嫂这些时日颇有心得,此前更是因孟时一语惊醒梦中人,才让她有如今的盼头,这时她自觉应该督促一下孟时,让她重视起顾迟秋考秋闱的事情,于是不厌其烦地与她分析了起来。

孟家老老小小齐聚,很是热闹,隔壁的张伯却在自家门前踌躇着。

他手里捂着一个信封,信封被塞得鼓囊起来,里面足足有十张信纸,每张纸上都写满了字,可他看不懂。

送信的人说这是一封来自凉州城的信,寄信人正是他的二儿子张栋。

张伯的二儿子是个行商,生意做得颇有声色,但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家。今年他又没有回来,只让人捎了几大包年货,和这封厚厚的信件。

捧着信,张伯又叹了口气。

大儿子跟大儿媳去娘家了,女儿们嫁得都远,要过两日才有可能回来,其实就算他们在家也不顶事,他家除了出门在外的二儿子,都是大字不识的文盲。

同类小说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