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海风暴:郑成功与大明王朝(出书版)(12)

作者:日]陈舜臣 阅读记录

清军抵达长江北岸。布阵于南岸的明军之中就有福建郑家的水师。统兵的是郑芝龙的表兄郑彩和胞弟郑鸿逵。怀着“论水战,我郑家水师岂能败给鞑子”的心情,郑家水师上下都有些轻敌。

清军就地制造竹筏,准备渡江。所制竹筏和小舟比实际使用的多上数倍。多铎下令在多余的竹筏上点亮灯火,漂流于江面上。“塞外马贼,竟妄想以竹筏渡江!”郑鸿逵立即下令炮击竹筏。郑家水师是在起伏的战船上练习炮战的,在稳定的陆地上则做到近乎百发百中。刹那间,震耳欲聋的炮声响彻夜空。竹筏上的灯火陆续被漆黑的江水吞没。郑鸿逵得意忘形,喊道:“敌军全军覆没!”

炮弹确实击中了实物,肉眼可见江面上的灯火接二连三地消失。就在明军以为交战结束,卸甲归营休整之时,北岸的清军却紧锣密鼓地登上竹筏、小舟。此时正巧有浓雾袭来,遮蔽了视线,可谓是天助清军。清军趁浓雾暗中渡江的第一批数百铁骑登上北固山,点燃火把,吹响号角,擂响战鼓。

这只是战争的序幕。

“敌袭!敌袭!”

“敌军上岸了!”

明军阵营骤然大乱。此时督军的是右佥都御史杨文聪。郑鸿逵、郑彩所率水军则立刻集合以迎敌。奇袭成功的清军似乎没有决战之意。“不对劲……”郑鸿逵第一个瞧出了端倪。郑鸿逵别名郑芝凤,是郑芝龙的胞弟、郑成功的叔父,乃朝廷册封的靖虏伯,镇江总兵。他在郑芝龙帐下任幕僚多年,水战经验极为丰富。

兵法铁则:必败之战,避之。若是我方识破对方潜伏,倒还说得过去,但仅凭这数百铁骑,明知必败,还如此自寻死路,着实与常理不符。郑鸿逵寻思着,即便是鞑子,也不至于这般荒唐。“后退!谨防有诈!”身经百战的郑将军不敢以身犯险,严禁部队追击,但为时已晚……北固山上数百铁骑的任务便是吸引明军注意力,让对岸的大部队趁机渡江。

“沿岸列阵,沿岸列阵!”郑鸿逵呐喊道。此时清军的大部队已经渡江。镇江守军的主力是郑家水师,若论陆战,怎么可能是八旗铁骑的对手。

“不可恋战,撤退!”郑鸿逵下达命令。眼下,比起南京的安危,保全郑家水师更为重要,不能白白折损一兵一卒。如此一来,明军四散溃逃。

清军从镇江渡江,分明是冲着南京而去。按兵法,明军应一路西退,途中重整旗鼓,再拟防守南京之策。确实有小部队西撤了,但主力部队撤向了苏州。郑家水师则径直南下,退往福建。郑家水师基本是郑芝龙麾下的私人武装。他们认同的主子不是南京的弘光帝,而是郑芝龙;不认为有义务守卫南京到最后一人。

古话讲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。此时杨文聪多半是抱着这样的想法。官兵的职责是保家卫国,不是为皇帝一人卖命;南京的昏君不值得舍命去保,其身边的奸佞更是恨不能亲手斩杀。可此时此刻的南京,正在大肆操办庆功宴。炮击空筏之后,镇江明军向朝廷报捷:我军大捷,全歼敌军!得意忘形的弘光帝立刻下旨召开庆功宴,不过即便没有捷报,他也是夜夜笙歌。这份假捷报,不过让他多贪两杯罢了。宴会进行不到一个时辰,信使连滚带爬地赶来奏报:大捷乃前方误报,实则我军大败!镇江失守,鞑子大军直逼南京!

“什么?大败?”弘光帝揉了揉醉醺醺的双眼。他根本没明白这场战败的后果是什么,只是纳闷怎么这样轻易就败了?这得怪马士英整天在他耳边吹嘘长江天堑。

“陛下,大事不妙了!”贴身的太监向弘光帝解释了此事的严重性。

“那还不快逃!”朱由崧大惊,立马想到了逃命。

“陛下圣明。”

庆功宴没请一员文臣武将,出席的仅是爱妃宠宦。大军压境,危难之际,他甚至没和群臣商量对策。他也觉得这样不稳妥,向太监问道:“朕是不是该传召马士英来商议?”

“陛下,事出紧急。若举朝而逃,难免引人注目!只有陛下偷偷出城,方可确保龙体无恙,最多带上几员贴身随从便是了!眼下鞑子刚渡江,到南京城至少需一两日。这一两日足以让陛下避此大难。请速下圣断!”

朱由崧觉得有理,便决定不惊动朝野。太监催问道:“还请陛下挑选随行人员。”

“朕之侧近,皆在宴上。”参宴人员已经过仔细挑选了,全是他素日里亲近之人。

“若随身财物过多,怕引来强盗匪徒。最好轻装出城。”宫中有机敏者预料到会有今日之危机,早已想好了应对之策。

“好,就依此计行事。”

“要暗中出城,从通济门走最佳。”

“是否要备行凤銮龙辇?”

“万万不可!此举太过招摇,还请陛下骑马出行。”

“罢了,真真费事……”

弘光帝一行连夜逃出通济门,目的地便是西南方向的芜湖。

皇帝出逃的消息很快便传到马士英耳中。“昏君!”马士英暴跳如雷。他愤慨的不仅是皇帝弃城而逃,主要是这昏君要置他的颜面于何地!马士英敢怒不敢言。皇帝弃内阁首辅而独逃的消息一旦传开,他便是皇帝眼里的不忠不孝之奸臣,绝不会有人愿意收留自己了。

他连夜奔往母亲住处,下跪痛哭道:“母亲,救救孩儿!救救士英!”没人能猜到,堂堂大学士马士英此刻如何哀求母亲拯救自己。“孩儿恳请母亲装成太后!太后深居后宫,认得其长相者屈指可数,不会有人识破!陛下将太后托付给内阁首辅,这说法可令天下人信服!”明朝以孝治天下,皇室当为其楷模。皇帝若自知危在旦夕,自然不会牵连自己的母后。皇帝专程将母后托付予内阁首辅照顾,分道而逃,不会有人怀疑。说白了,他这个计谋就是在给自己找逃亡的借口。

“儿何不投降?假冒太后是死罪……”老母拒绝道。

“即便投降,鞑子可以饶文武百官,唯独孩儿难逃一死。”马士英很有自知之明。在南京朝廷,除他自己的亲信,无一人不怨恨他。这要怪便怪他素日里太过嚣张跋扈。如今兵临城下,皇帝出逃,守军十之八九是要开城投降的。真到那时,文武百官必然会在清军面前说尽他的坏话,清军必然会杀其而立威!

“此话当真?”老母动摇了。

“千真万确。开城之时,便是我和阮大铖丧命之日!”

老母叹道:“既然如此,便只能一试以救我儿性命了……”

马士英,字瑶草,贵阳人士,万历四十七年(1619)考中进士。他奉“太后”懿旨连夜出逃,随行的全部是贵州同乡。

黎明,皇帝和内阁首辅连夜逃亡的消息传遍了南京的大街小巷,一时间满城哀号:“昏君奸臣,天亡大明!”

“闯进去,抢!”盗匪按捺不住,纷纷闯入皇宫,能抢便抢。虽说宫内的奇珍异宝被带走的带走、藏匿的藏匿,但事发突然,还是落下了许多。短短数时辰,皇宫便被扫荡一空。

清军攻占镇江后并未急于进攻,而是稳扎稳打。他们这般游刃有余,充分体现了势在必得的自信。

五月十五,南京沦陷。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城。文武勋戚,相率迎降。就连郑森恩师、素有世间硕学的钱谦益都是其中一员。以书画闻名的痴山道人——大学士王铎也投降了。南京作为京师,竟一炮未发便开城投降的苟且偷生之相,的确令人汗颜。清军攻占南京城,前前后后总共就折损了八名士卒。

多铎得知弘光帝已潜逃,立刻派部队追击。弘光帝逃往芜湖黄得功的大营之中。黄得功是“江北四镇”之一。他生性暴躁,且目不识丁。凡营中有违反军纪者,直接便是砍头。故而其麾下部队是出了名的军纪严明。

上一篇:提瓦特的探究者 下一篇:返回列表

同类小说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