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海风暴:郑成功与大明王朝(出书版)(35)

作者:日]陈舜臣 阅读记录

听了林统云的汇报,郑成功冷静道:“有劳你跑这一趟了。募兵一事,我已有见教。我们现今也有无数兵源,大可以从敌方手中抢过来,无须再寄希望于日本。”

林统云此行绝非毫无建树,至少火药原料可以通过琉球的平川稳定获得。与琉球的贸易获利还可以补贴军用。

“只可惜都难以速成。”到底是失败而归,林统云很愧疚。

郑成功笑着鼓励道:“欲速则不达,此次运来的火药可先囤积在鼓浪屿。”

“不立刻用来攻打泉州吗?”林统云问道。

郑成功环顾四周,见四下无人,悄声道:“我们莫非都有性急的毛病?须知大事绝非朝夕可成。”

“你似乎已有长期鏖战的觉悟了?”

“正是。”郑成功用日文回应道,给这次谈论画上了句号。

夜色已深。月光下,海面比前日更为明亮。满月将至,约定的仲秋之日就要到了。郑成功安慰道:“此番辗转,你着实辛苦,这段时日且好生歇息。”

“歇息便不必了。”林统云婉拒道。

“噢?你另有计划?”

“计划谈不上,我想随你去桃花山。”

此番倾巢出兵大陆,是为了确保鼓浪屿的安危。不擅水战的清军不可能跨海攻夺鼓浪屿。而虎视眈眈的厦门郑氏兄弟更可能是敌后隐患。出兵前,郑成功数次拜访厦门。郑家虽一分为三,但三股势力并非敌对。厦门的表兄是鲁王一派,郑成功对此心怀不满,却还没到势不两立的地步。双方仍会互相拜访,设宴款待。

郑成功开战前频繁访厦,尽力散播“鼓浪屿不值一提”的论调。他为之后的动兵埋下伏笔:“弹丸小岛,不堪一击,有朝一日成功必重返大陆!”

其实,厦门方面曾数次反攻大陆。其目的并非重夺失地,只是单纯地掠夺军粮罢了。郑成功不止一次施以援手。

“表弟若真重返大陆,打算在何处安家?”郑彩问道。郑氏兄弟二人都比郑成功年长,这也是二人不服郑成功当家的一大原因。

“故乡安平,泉州亦可……”郑成功答道。

郑彩忽地捧腹大笑道:“你去金陵游学数年,总该有些眼界,怎的比芝龙叔父还要目光短浅!”

“敢问表兄有何高见?”郑成功不悦道。

“要占地盘,首选自然是省城福州!满嘴安平,那乡下地方到底有什么好的?”郑彩曾任明军的统帅,出征过长江,自认多少有些眼界,懂得着眼大局。

“但安平是我郑家根基,更是祖宗安息之处,岂能抛弃?”郑成功争辩道。

“此话不假,但我决不偏安一隅。为达目的,我需要储存更多实力。”郑彩根本没把郑成功当回事,只当他是小儿。但这轻蔑的态度,算是对郑成功联合金门,出征桃花山的默许。即便有万一,厦门趁机夺了鼓浪屿,郑成功也能借宿于金门。

月色如昼的夜晚,金门郑鸿逵和鼓浪屿郑成功如约在桃花山下、蔡家墓前汇合。从此处逆洛阳江而上便是泉州府城。两军会合桃花扇的消息立刻传到了泉州守将、提督赵国祚的耳朵里。

“区区海寇,胆大包天!”赵国祚立马率步兵一千五、骑兵五百进军桃花山。

此时,郑氏叔侄甚至还在蔡文庄公墓前叙旧。

“我军此番目的不仅是讨伐泉州。在旧地招兵买马、扩充兵力更是重中之重。”郑成功将这次出征的方针告知众将。不出其所料,当地的武装势力闻知郑家叔侄集结在此,纷纷投奔,其中不乏沈佺期、林桥升、郭符甲、诸葛斌等地方豪强。其中,诸葛斌出谋划策道:“泉州的清军将士中有心怀前朝之人,何不略施计策,劝其投诚?”

“噢,都有哪些人?”郑鸿逵问道。

“鄙人故交、泉州西城门守将杨义,他时常表露反清复明之意。”

“城门守将?这是天助我军……敢问还有哪些英雄?”

“此事机密,将军切不可泄露。”诸葛斌压低声音道,“泉州城内郭显愿做内应,助勤王义军入城。”

“你说郭显?”郑成功一直没说话,忽地开口道。他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。怂恿郑芝龙降清的罪魁祸首叫郭必昌,此人已病故。郭显是郭必昌之子。据传,郭必昌因劝降郑芝龙有功,从清廷那里得了高官厚禄。

郑成功心里暗道不妙:“父叛明,子叛清,这等见利忘义之小人岂能相信?”

然而郑鸿逵却喜笑颜开,振奋道:“郭家乃泉州名门望族,得其家主里应外合,无异于得雄兵百万。”

“叔父,容愚侄一言。”郑成功凑到郑鸿逵耳边道,“凭我精兵良将,取泉州只在顷刻之间,何须多此一举,仰赖内应?”

“有理,若久攻不下,再考虑用内应也不迟。”郑鸿逵点头赞同。

这时,有斥候骑马上前禀报:“报!敌军出城列阵,眼下已至瑞峰山!”

“兵数多少?”郑成功急问道。

“约两千人。”

“知道了,再探再报。”

郑成功早在出兵前,就一一探查过敌军将领的秉性。据查,泉州提督赵国祚是出了名的性急。果不其然,他得知郑家军汇合桃花山,不等探清对方兵力如何,便迫不及待地出城迎战了。驻扎桃花山的郑家联盟军约有一万兵力,岂是两千兵马可以抵挡的。

“叔父,成功愿为先锋!”郑成功请战道。

郑鸿逵应允道:“甚好,叔父年迈,已无当年之勇,这冲锋陷阵之事,便交给你了。”

郑成功命麾下洪政、陈新二人为先锋,出营应敌。泉州敌军虽只有两千,却个个都是精兵强将,身经百战的洪、陈二人尽力督战,也无法讨得便宜。据《台湾外纪》记载,这场战争“自辰至午,冲突相拒”,也就是从上午八点鏖战至正午,战况势均力敌。在瑞峰山上观战的郑鸿逵见此情形,命部将林顺出兵驰援。同时,郑成功也命麾下余宽点兵增援。有了两股援军参战,清军逐渐不敌,想退守泉州,郑军紧紧追击。眼看便要全歼敌军,后方忽然传来异样,某部将惨叫道:“中计了!敌军从后方来袭!”待众人反应过来,后方已陷入苦战。

“成功,若继续攻入泉州城内,只怕会被瓮中之鳖,你可有良策?”郑鸿逵问道。

眼下不知后方敌军兵力如何,切不可莽撞入城。

“叔父,速速转战后方!”郑成功答道。

得到主帅准许后,他当机立断,命全军停止追击,转而后转。

“溜石寨,一定是溜石寨!”察觉到后方遭敌袭的那刻,郑成功便立刻想到了此处。泉州一带曾是郑家地盘,他对这一带了如指掌。泉州城不远处有一处山寨,名为溜石寨,可容纳一万兵马驻扎。后方的敌军必然潜藏在此寨中,但其声势再大也超不过一万兵马,以郑军的实力足以两头应付。郑成功亲自冲锋陷阵,后方敌军且战且退,想必是有所筹谋。最终,后方敌军退回溜石寨,紧闭寨门不出。溜石寨的参将解应龙虽不敌而退,却阻碍了郑军突入泉州,不可谓战败。郑家在溜石寨前调转马头,重新杀回泉州,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。但此时若他们草率攻城,解应龙必定又会趁机偷袭后方。

郑成功岂能不知解应龙的军队意在牵制。若欲夺泉州,他们必先解决此患。

“如此僵持下去,我军岂不是功亏一篑?成功,这可如何是好?”郑鸿逵又寄希望于郑成功。郑成功心中暗喜,不知不觉之中,郑军的主导权已渐渐转移到了他手中。

“成功有一计,可解困局。”他回答道。

“愿闻其详!”郑鸿逵喜上眉梢,丝毫没察觉自己的权力正在被架空。眼前的侄儿已不是鼓浪屿数千兵马之主,他眼下是可掌控三万兵马的指挥官。

“不破溜石寨,便难以攻夺泉州。”郑成功答道。

上一篇:提瓦特的探究者 下一篇:返回列表

同类小说推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