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海风暴:郑成功与大明王朝(出书版)(53)

作者:日]陈舜臣 阅读记录

“那便依你之言……”郑成功言罢,朝一旁的床榻走去,途中却又犹豫了。

“试想,主帅满脸紧迫,这让全军如何能安心迎战?”林统云继续劝道。

郑成功坐在床沿上,却没有躺下,叹道:“你说得对,但我心中有烦恼,如何能入眠……”

“我陪你小酌几杯?”林统云邀道。

“借酒消愁吗?好主意!”说到酒,郑成功恢复了几分神气。

第23章 日落羊山

出海第八日,北伐军抵达沙关。

沙关即如今的沙埕,是地处闽浙边境的小城。船队在此处遭遇暴风雨,不得不上岸整顿十来日。彼时已步入六月,船队必须提前准备淡水食物。

船队离开闽海,先后攻夺浙江南部的平阳、瑞安,两城守将不战而降,远征军轻而易举地入手了可供七个月的口粮。

船队从瑞安一路北上,进入温州湾,攻打位于瓯江河口的温州城。

温州是青田石、黄杨木等雕刻材料的产地,故温州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工匠圣地。产于瓯江上游地域的木材全部集散于温州。

温州是典型的江南富庶之地,若能攻陷此处,收获的粮草必然超乎想象。如此要地,清军自然派精兵猛将镇守。远征军想尽了办法,还是久攻不下。

正如先前在沙关遭暴风雨阻拦,此次北伐,郑军似乎并没有受到气候的眷顾。这日,郑军正猛攻城池,天突降暴雨,一记落雷打在攻城阵中,劈死了两人。

“苍天!”郑成功的面色骤然铁青。

在古代的中国,“天打雷劈”可是天谴的象征。郑成功率复辟之师北上,志在挽救日暮的大明,照理说应该感化苍天才对,但此刻郑家军竟遭遇了“天谴”?

“不应如此,不应如此啊!”郑成功哀号道。

“什么不应如此?”林统云皱眉道。

早在出征之时,国姓爷的神经便一刻也没放松过,林统云尽其所能地安抚劝导,却都是徒劳无功。

郑成功痛苦道:“我本以为从此北伐是顺上天之意,谁承想,竟遭到了‘天谴’!”

“这并非天谴,而是警示。”林统云佯装轻松地笑道。

“警示?什么警示?”

“苍天在警示我军,不要在此处耗损兵力了。”

苍天的警示,这么说来,上天反倒在恩宠我军……国姓爷释然,略加思量,决定道:“停止攻打温州,进军舟山!”

七月初二,船队抵达舟山。钱塘江注入的杭州湾之外,便是星星点点的舟山群岛,有大小岛屿四百余座,其中大多是无人荒岛。最大的舟山岛,面积约有五百二十三平方公里,可匹敌日本的淡路岛。

此处曾是监国鲁王朱以海的根据地。清军灭鲁王政权后占据此处,其后又被郑成功攻夺,如今此处仍然战乱不休。舟山和郑家大本营厦门相距甚远,防备薄弱,但清军不擅海战,又不敢贸然对此处出手。

舟山岛南岸有定海县,远征军的干部暂且在此处登陆歇息,重整旗鼓,再拟北伐方针。

“我提议,趁此机会再做一次演练。”郑成功在作战会议上提议道。

最近的几场苦役,让他对郑军的实战能力心生不安。郑家水师的战术储备确实是多变难防,但眼下却不能妄用,因为这些战术皆是施琅所创。如今施琅投敌,再高超的战术,也是自寻死路。

当务之急是创造全新的战术,但这谈何容易。事到如今,无论郑军在排军布阵上如何创新,顶多就是对施琅战术的革新改造。以此对阵施琅,简直是班门弄斧。

在北上前往舟山的途中,郑成功无时不刻不在构思该如何创新战法,所幸略有所悟,但就这样上阵使用未免太过草率,还是得“临阵磨枪”,先演练一番。

舟山群岛一旁的海面极为辽阔,时至今日仍是中国最大的渔区之一,群岛更是遍地渔港。浩浩荡荡的郑家船队在此稍做停泊丝毫不成问题。再者,舟山虽是岛屿,却盛产稻米。由于稻米产量过剩,此处自古便盛行酿造。鱼和酒是舟山群岛的立根之本,此地乃名副其实的“鱼米之乡”。故而十七万五千人在此逗留,不必担心粮草供给。

就这样,郑军在舟山停留了约一个月。在这期间,他们争分夺秒地操练。国姓爷继承了郑家血统里的执拗,容不得新战术的操练有丝毫瑕疵,需反复练习上百次,直到满意为止。但这一月的停留,还有气候的原因。

郑家军七月初二抵达舟山,八月初九清晨启航离去。这一个月里,海面上风浪不息,直至八月初九才消停下来,开云见日。引港都督立刻提议道:“鸡鸣之时出发,午后可抵羊山!”

从舟山群岛进入长江,船队需横贯杭州湾。别看杭州湾只是一个海湾,贯穿它的距离相当于从大阪到冈山。在抵达长江之前,必须有停泊岸休整,羊山便是最近的停泊处。

“话说这羊山,是否因产羊而得名?”郑成功好奇道。

李顺细心解释道:“此‘羊’是海洋的‘洋’去三点而得,当地人把那片海域称作‘王盘洋’。”

“噢,这解释有些牵强……”

“还有另一说法。据说,羊山岛附近有一猴山岛,前者的山顶有羊群栖息,后者的山顶则有猿猴群居。但属下曾登过这所谓的羊山,并未看见传说中的羊群。”

“你竟专程上岸考证了一番?”

“并非是专程,羊山岛上有优质水源,过往的船舶都会上岸采水。”

“原来如此。我等此番去羊山,是否也是为了补给饮用水?”

“正是,长江流域已沦陷,清军戒备森严,难以上岸补给淡水。羊山的入海处堪比巨湖,又能容纳数百艘船通过,十分便捷。”

船舶逐渐远离舟山定海,郑成功仰望初升的半轮明日,感叹道:“所幸天助我军,气候好转。”

“若船队顺利抵达羊山,无论军务如何紧急,还望大帅务必先行一事。”

“何事如此要紧?”郑成功奇道。

“山中源泉旁有一座娘娘庙,大帅务必祭祀娘娘,以求风调雨顺。”

江浙一带的“娘娘”不仅保佑孩童、驱除瘟疫,还和福建的“妈祖”一样,护佑出海者一帆风顺。郑成功不屑道:“我还道是何事如此紧急,原来是迷信。”

“途经羊山的船舶皆要如此,这是当地的惯例。”李顺解释道。

“也好,整治淫祠邪教本就是我郑军之责!”郑成功的表情隐隐有些不善。李顺是直来直去的海上男儿,根本没察觉到这点。在他看来,身为远征元帅的国姓爷向娘娘祈求风调雨顺,本就是理所应当之事,怎可能拒绝?

即便郑成功已口出“淫祠邪教”之词,迟钝的李顺还是没明白其用意,继续说明道:“祭祀娘娘切不可敲锣鸣炮,只要击鼓,将纸钱撒入大海即可。”

郑成功的嘴角不易察觉地一撇,问道:“为何不可鸣炮鸣锣?”

“这是有说法的……”李顺兴致勃勃地解释道,“传说,羊山附近的海域有一只独眼蛟龙,沉睡于海底,若不慎将其惊醒,定会引起滔天巨浪。那一带的暴风雨,全由蛟龙掌控。”

郑成功语带嘲讽道:“蛟龙潜海,引来波澜倒能理解。暴风雨从何而来?”

“风雨雷电自古以来都是蛟龙操控。”李顺严肃道,似乎深信此说法。

“我活了半辈子,还未见过目睹蛟龙之人。李顺,莫非你遇见过?”

“没见过……”

“既没见过,何以笃定世间有蛟龙?”

这质问非常尖刻,李顺立马拉下脸来,坚定道:“属下坚信!”

“我在问你凭何坚信?”

“据属下所知,有许多人死于蛟龙之手,属下的堂兄便是其一。他在浮头湾遭遇蛟龙袭击,丢了性命。”

“如此说来,你该庆幸蛟龙没找上你。”

上一篇:提瓦特的探究者 下一篇:返回列表

同类小说推荐: